中國機電裝備維修與改造技術協(xié)會(以下簡稱“中機維協(xié)”)是我國機電裝備維修與改造企業(yè)和主要機電企事業(yè)單位裝備部門組成的協(xié)會組織,其會員覆蓋了國內主要的機床維修改造企業(yè)。
機床再制造產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戰(zhàn)略聯(lián)盟(以下簡稱“聯(lián)盟”),于2009年在國家有關部委及“綠色制造技術創(chuàng)新戰(zhàn)略聯(lián)盟”的指導下,依托“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機床再制造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承擔單位重慶機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會同重慶大學、中國機電裝備維修與改造技術協(xié)會共同籌建,聯(lián)盟是由30家從事機床再制造技術研究、產品研發(fā)、生產與服務的企業(yè)、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及社會團體組成的機床再制造技術創(chuàng)新合作組織。
魏連成同時兼任中機維協(xié)和聯(lián)盟的理事長,長期關注和參與中國機床再制造市場的進程。
記者:如何看待機床再制造與我們平時所說的機床維修改造之間的聯(lián)系?
魏連成:機床再制造與原來的維修改造是有區(qū)別的,可以說維修改造是機床再制造的初級階段,也是機床再制造的基礎。
現在對再制造的一般要求是,再制造之后與新品標準相似、相同甚至超過。但目前國內的機床維修改造并非如此,尤其是一些大重型機床,多是用戶與維修改造公司一對一地對接,執(zhí)行個性化的產品要求。這其中有用戶成本控制的原因,如果價格太高就要考慮直接采購買新設備。
這種方式并不是一般理解的再制造——到市場上去買回舊機床,經過改造后進入銷售渠道。機床維修改造也體現出了機床再制造的特別之處。
之所以稱之為再制造,主要是要利用一定的原有資源。機床再制造最有優(yōu)勢的地方在于機床主體零部件是由鑄鍛件組成,再制造或者維修改造就充分利用了這部分部件,因此應該給予鼓勵。
記者:相比于汽車、工程機械等的再制造,機床再制造有哪些不同之處?
魏連成:我們可以看到,在工信部公布的9個試點行業(yè)中只有機床是整機再制造。如汽車、船舶、工程機械等大都是某一個零件的再制造,不涉及整機再制造。
機床整機再制造與零部件再制造是有區(qū)別的,從流程上看首先要對機床進行拆解,從幾百上千種零部件中選出一批可以再制造、再利用的零部件,經過現代加工技術修復,加上一些新的零部件,甚至加上數控系統(tǒng),不像發(fā)動機經過表面處理等手段后與新品質量基本一樣。
我認為整機再制造按照零部件再制造的質量要求,有一定的困難,主要困難不在于技術,而在于市場本身。
我們不可能硬按照新品的質量要求。質量要求是必要的,但是現實有成本的問題,有用戶的工藝要求問題,市場就是如此,對企業(yè)而言用戶的需求就是第一需求。
機床再制造的質量標準仍在探討中,還有很多不同意見。甚至有人提出機床維修改造不屬于再制造范疇,我覺得無論如何維修改造都是在為國家的循環(huán)經濟作貢獻,也達到了再制造的效果,這是現實。
記者:目前我國機床再制造的市場狀況如何?
魏連成:我們國家的機床市場很大,機床擁有量達到800萬臺左右,如果按照每年2%左右的速度淘汰,每年淘汰量就達到16萬臺,這一數字是非常龐大的。機床維修改造市場每年約有十幾億元的產值,但這其中主要都是大重型機床的再制造或者說維修改造,中小型機床很少,一旦這個量上去之后產值會大增,比如普通的車床、銑床,完全可以通過再制造加入數控系統(tǒng),提高產品性能。
我們很多企業(yè)主要精力還在于大重型機床的改造,尤其是數控化改造,費用較高,也是有利可圖的。實際上,大重型機床只占到我們整個機床擁有量的10%左右,量大面廣的是中小型機床,更多的量在這里。大重型機床再制造很難有批量,不像零部件再制造有那么大批量。最近二重集團一臺重型機床進行再制造,項目金額達500萬元,這樣的再制造是無法形成批量的。
因此機床再制造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產業(yè)化的問題,其他零部件多有批量,通過拆卸、清洗、噴涂、表面處理、裝配一條線可以實現。大重型機床的再制造無法成線,機床再制造的產業(yè)化問題,一方面要將大重型機床再制造區(qū)別對待,不強求批量,另一方面要讓中小型機床再制造在國家政策的鼓勵下形成批量。應該說,機床再制造的產業(yè)化是“十二五”期間的大課題。國家應該出臺一定的政策,鼓勵中小型機床搞再制造,進行補貼,讓這些機床延長使用壽命,通過循環(huán)經濟再把它利用起來。
現在有不少企業(yè)的生產現場仍在使用年限較長的中小型機床,或者報廢后直接賣給舊貨市場,最終回爐,這實際是很可惜的。國家應該從循環(huán)經濟考慮,充分利用這部分資源,通過財政補貼進行引導。我傾向于機床制造商做中小型機床的再制造,批量回收后進行再制造。
記者:機床再制造有哪些特別的技術要求?
魏連成:機床再制造,與機床制造本身十分類似,主要區(qū)別在于需要拆解、清洗、探傷、表面處理等,目前拆解主要還是依靠人工,涉及到專用工具工裝,清洗借助一定的專用設備,舊件的探傷也需要依靠一些鑒定技術和儀器,表面處理就涉及到表面工程。
按照《循環(huán)經濟促進法》的要求,再制造產品要有再制造標志。再制造的潛在風險就是很容易和假冒偽劣商品混在一起。從這個角度看,再制造產品的標準不能降低,目的就是與假冒偽劣分開。
我們也通過聯(lián)盟的方式組織申報一些產業(yè)化項目。通過項目總結出再制造需要哪些專用技術,建立機床再制造產業(yè)化的示范企業(yè)。
記者:要實現機床再制造的產業(yè)化,機床制造商似乎更有優(yōu)勢,為什么熱衷者不多呢?
魏連成:的確,機床再制造產業(yè)化最在行的應該是機床制造商,因為機床再制造80%~90%的工藝流程與機床制造的是相同或近似的,加工設備和工藝都是現成的,但機床廠很難做到主力,一方面原因在于再制造可能沖擊主業(yè),一個簡單的道理就是延長了產品使用壽命必然影響到新品銷售,另一方面是機床制造企業(yè)搞再制造終究還是作為輔業(yè),產值不可能超過機床制造,也很難將資源往再制造業(yè)務上集中。
我的觀點是,機床制造商搞再制造“非不能也,乃不為也”,要改變這種現狀,從目前的市場來看,一是國家政策傾斜,比如對再制造業(yè)務進行一定的財政補貼,再就是出現新品市場萎縮的情況下,企業(yè)有富余產能,可以用于再制造。
我們現在主力軍還是民營維修改造企業(yè)。我們國家今后機床再制造到底誰能當主力軍?我們希望是機床制造商,但這需要企業(yè)分離出一定的人財物,獨立地全身心地開展再制造業(yè)務,否則很容易被主業(yè)沖擊。今后可能是多種方式并存,有獨立搞再制造的公司,也有機床制造商。
我們國家的機床擁有量在不斷上升,可利用的資源和市場非常大,有再制造的需求和基礎,但我們也要看到循環(huán)經濟所面臨的市場和現狀,一個是與零部件再制造有哪些區(qū)別,另一個與國外的機床再制造有哪些區(qū)別。
記者:您了解到用戶對于再制造機床的接受程度如何?
魏連成:用戶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樣的,這也取決于決策者對機床的了解程度。有的企業(yè)就十分樂意接受再制造產品,比如在唐山某水泥制品公司,幾十臺大重型設備80%以上都是再制造產品,畢竟產品的精度要求不高,再制造產品完全能夠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