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至3月9日,以農業(yè)部農機化管理司巡視員丁翔文為組長的農業(yè)部“百鄉(xiāng)萬戶”調查組第17組,在江西省進行調研過程中,研究總結了崇仁縣成為江西省水稻機插秧最高水平區(qū)域的經驗和啟示。調查組認為,崇仁縣農機部門推廣水稻機插秧技術的做法,在江西省乃至全國,都具有普遍推廣意義。
江西省崇仁縣為江西省撫州市所轄,農業(yè)人口23萬,耕地面積45.45萬畝。與其他縣市相比,崇仁在推廣機插秧技術上并不具備任何先天優(yōu)勢:地處丘陵,經濟欠發(fā)達;縣委縣政府雖然很重視,但限于“吃飯財政”,每年也只能給農機部門提供10萬元的工作經費。可就是這個崇仁,2011年水稻機插秧水平達到了29.6%,高出全省機插率(13%)1倍還多。必須一提的是,崇仁縣機插秧起步并不早,2005年才引進了第一臺插秧機,短短七年就實現了飛躍。他們是怎么做到的呢?調查組認為值得總結的地方很多。
農機人強烈的事業(yè)心、責任心和進取心
崇仁縣農機局共有干部職工70多人,直到今天都沒有一輛公務用車,局長到市里、省里開會都是坐著長途汽車往返。也正是這個局,不琢磨著給自己改善辦公條件、提高福利待遇,而是把所有精力投入到了發(fā)展農機化事業(yè)當中,尤其在推廣機械化育插秧技術方面更是不遺余力。
局長馮國孫說:“推廣機插秧需要一個很長的摸索、奮斗過程,失敗了老百姓會罵你,做好了也沒有獎金,但是我們相信這是一項對農民有利、對國家有功的技術,一定要有人把它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哪怕坐冷板凳、哪怕遇到挫折,我們也不會放棄?!?
正是憑著這種信念,憑著這種對事業(yè)的執(zhí)著和熱愛,崇仁縣農機部門撲下身子,扎實苦干,使全縣機插秧推廣工作一年一個新臺階:2005年,崇仁縣購進首臺手扶式插秧機;2006年,插秧機保有量10臺;2007年,插秧機增加到55臺;2008年,插秧機增至160臺,機插面積7.4萬畝,機插率達到11%;2009年,擁有插秧機342臺,機插面積8.4萬畝,機插率13%;2010年,插秧機441臺,機插面積12.25萬畝,機插率為20%;2011年,插秧機發(fā)展到613臺,機插面積18.13萬畝,機插率近30%。
起步階段穩(wěn)扎穩(wěn)打
在推廣機插秧技術的策略上,絕不冒進,采取“三步走”:2005-2008年為實踐摸索期,2009-2010年為穩(wěn)定發(fā)展期,2011年開始進入大面積推廣期。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往前作。
崇仁農機局深知作為一項新技術的推廣,慎重初戰(zhàn)非常關鍵,如果初期試驗遭遇失敗,整個推廣都將陷入被動。因此他們格外注重起步階段打好基礎。2005年,也就是全縣引進第一臺插秧機的年份,馮國孫看到現有機插秧培訓教材艱深難學、農民不易掌握,就找到了許坊鄉(xiāng)中坊村種糧大戶張燕飛,請他“翻譯”教材并提出改進意見;為了做到農機農藝不脫節(jié),農機局將原縣種子公司經理章軍輝聘為機插秧技術小組組長。章軍輝農學專業(yè)畢業(yè),曾在鄉(xiāng)鎮(zhèn)農技服務站工作多年,農藝方面是行家里手,對于種子也十分熟悉。他的加盟,補齊了農機部門在農藝上的短板,為崇仁縣機插秧技術體系的形成、完善與推廣,立下了汗馬功勞。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