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畫一個圓,他們畫了整整10年。
車床問世后,在工件上車出理想的圓,成為判定車床工藝精度的重要標準。由于工件在車床上旋轉引起的擺動,車出的圓始終是不規(guī)則的,直到超精密加工技術出現后,這一情況才發(fā)生了質的變化。作為反映國家工業(yè)實力的重要技術,超精密加工技術投入大、回報大,廣泛運用在軍事工業(yè)和高技術的國民經濟產業(yè)上,是國家實力的一個象征。國外研制成功的超精密機床,已使圓精度達到了用微米來計算。但這種超精密機床造價昂貴,要花費巨額外匯,更談不上在我國廣泛使用。
李圣怡等幾位教授經過10年探索,終于走出一條捷徑。他們在現有的機床上,通過研制一套包括現代計算機、電子儀器等一系列高技術的輔助系統(tǒng),來提高機床的精密加工能力。
10年間,他們在提高機床精密加工能力上取得了10項重大成果,均獲得國家部委級科技成果獎。1993年5月,他們利用10年來取得的多種科研成果,集中在一臺國產精密車床上加以實現,終于研制成功了先進的“高精度車削加工精度復合控制系統(tǒng)”。經它加工出來的工件各種精度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其中圓精度達到了一根頭發(fā)絲的三千分之一,超過了當時世界上所有超精密機床所公布的圓精度指標。
中國人車出了世界上最圓的圓。
更多>同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