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工藝分析
零件卡簧是彈簧的一種,也是一種連接件,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它采用厚為05mm的65Mn彈簧鋼帶,如圖1,卡簧尺寸精度要求高,并具有較好的彈性,中批量生產,其制造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緊固性能和使用效果。其零件圖如圖1下所示。
圖1 卡簧
考慮到為了提高生產效率采用復合模生產,其工序如圖2所示:下料→彎圓弧彎外角→彎R1內角,采用三套模具完成,其優(yōu)勢在于三點:①在預彎工序中的圓弧,為終彎留出了可靠的定位;②易保證預彎的形狀,從而保證了零件的精度;③在后道彎曲中采用楔塊式彎曲,把校正和彎曲復合在一起,精簡了工序;④因為采用了復合模,易保證精度,提高了生產率,對于中批量生產的卡簧生產,此方案集合其他方案的優(yōu)點,故采用此方案。
圖2 零件工序圖
2.1毛坯計算
根據彎曲件應變中性層在彎曲前后長度不變的特點,先確定應變中性層位置,再計算應變中性層長度,最后得出毛坯的長度。在板料塑性彎曲時,應變中性層會內移,在沖壓生產中常采用經驗公式來確定應變中性層的曲率半徑:
t——材料的厚度;
k——應變中性層位移系數,查《實用沖壓技術手冊》表3-2得
卡簧展開圖如圖3所示。
圖3
2.2.1自由彎曲力
彎曲力是模具設計和選擇壓力機的重要依據。在該零件中有兩處的彎曲,則彎曲力,由公式
彎曲件在沖壓行程結束時受到模具的校正,則校正力為F校=pA=36.12KN,對于校正彎曲,其彎曲力要比自由彎曲大得多,而且在彎曲過程中,兩者不重疊。因此,選擇壓力機時,以校正彎曲為依據即可:
由工序分析,本產品需要三套模具才能完成,由于前兩套模具比較常見。故不作敘述,僅對第三套有特點的模具進行介紹,根據工藝參數計算,以及考慮到彎曲件精度和減少回彈,故選擇公稱壓力為160KN的開式雙柱可傾壓力機。模具結構如圖4、圖5所示。
3.1下模部分結構
在該模具中凸模與凹模均安裝在下模上,并通過彈簧的作用彎曲R1出彎角,利用斜面推動成型斜塊使R0.3彎曲。其凸模通過銷定位,螺釘連接的方式定位。彎曲凸模如圖4所示。
圖4
在卡簧彎曲模具中,由于卡簧箍在彎曲凸模上,無法上下卸料,只能從前后卸料。在本設計中,采用四根卸料桿4將成形零件從前方推出。卸料桿的運動形式采用斜塊的運動方式實現。
3.3導向裝置
模具工作部分的準確導向,可使凸模在工作時對準中心,減少由于偏心負荷時產生的彎曲力矩損壞凸模的危險。并提高彎曲件的精度。
在模架的導向配合關系上,導柱與下模座采用過盈配合,導套與上模座也采用過盈配合,導柱與導套則采用間隙配合。
結合上述設計,可得出整套模具的結構,如圖5所示。
1 斜塊 2 彈頂板 3 彎曲凸模 4 卸料桿 5 蓋板 6 小導柱 7 卸料固定板
8 卸料斜楔 9上模座 10 整形凸模 11 壓板 12 定位板 13 壓彎斜楔
14 成型滑塊 15 鑲塊 16 成型頂板 17 固定座
圖5模具結構
本模具具有結構緊湊,凸模、凹模均裝在下模。上模傳達動力并附有整形凸模10,能提高彎件的質量。本模具有自動卸料裝置,操作簡便。
本模具上模座的彈壓力要大于下模座的彈壓力。毛坯件用12定位,上模下行時,件11壓住件3向下運動,由件6壓件14到下極點時,將毛坯件的R1處彎曲成形,件7由于件1斜面的作用帶動件4向后運動,上模繼續(xù)下行時,件11壓縮上模彈簧,兩側件13推動件16向中心運動,將工件R0.3預彎。上模繼續(xù)下行時,件10沖擊件14使工件整形。
上?;厣龝r,件8的斜面,作用于件5、7的斜面,而件7帶動件4復位,將工件脫出。
生產實踐中,采用復合模來生產卡簧,不僅可以提高生產效率,更重要的是保證零件的精度。在本模具中,解決了彈簧鋼的反彈問題,使零件的彎曲質量大大提高。并帶有自動卸料裝置,操作簡便。
更多>同類資訊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2007-2020 中國鑄造網 版權所有 粵ICP備18059797號-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