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日子,網絡流行語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最浪漫的事——到武漢大學去看?!?,“北京:白天看暴雨,晚上在地鐵看瀑布”。這一場又一場的暴雨帶給城市排水系統(tǒng)以思考,為何暴雨過后,城市變“海市”?近期一段時間內,我國多個城市再次發(fā)生內澇災害。6月18日武漢大雨導致全城內澇,各大院校普遍被淹。6月23日,暴雨突襲北京,一小時后,北京多處變成“積水潭”,汽車被淹沒,地鐵停運,全城交通癱瘓,有些路段堵車長達5小時。而這種內澇災害多年來已屢次發(fā)生,北京、廣州、武漢,這些大城市都曾遭遇過“雨后成水城”的尷尬。
那么這些城市為何總是一遇暴雨就難以避免地發(fā)生內澇呢?據說主因是排水系統(tǒng)標準不高,北京按“一至兩年一遇”標準,武漢則是按照“一年一遇”的標準建的。至于為何不提高排水系統(tǒng)建設標準,據專家辯解說,建設高標準的排水系統(tǒng)需要花費大量資金,這是我們的國情所不允許的,國家沒這么多錢。不過為何其他一些投資巨大的工程卻能建立得起來?根據國情,我國發(fā)展面臨的問題很多,本來也是不允許有那么巨大的三公開支的,但為何每年還能有那么多錢用于三公消費支出呢?
其原因或許在于建設高標準的城市排水系統(tǒng),在城市管理者眼里“不太合算”!
雖然投資建設費用巨大的高標準排水系統(tǒng)效用大,作用長遠。比如去年的一場暴雨,讓贛州的城市的排水系統(tǒng)浮出水面,這個出自于北宋時期的排水系統(tǒng),在近千年后依然為城市發(fā)揮著重要的排水作用;青島市100多年前德國人規(guī)劃建設的高標準排水系統(tǒng),直至今天還在發(fā)揮重要作用,即使暴雨也不會積澇成災。
[nextpage]
但是短期內來看,能夠充分發(fā)揮效用的機會卻有限了,一年之中難得遇上幾次需要全力發(fā)揮作用的大雨;甚至幾年才有那么一次。加上排水系統(tǒng)設施大多位于地下,上級領導也難看到建設成績,更難有直接投資回報收益。相反地,其他投資巨大工程的好處就多了,或者上級領導容易直觀地看到建設政績,或及能有投資直接回報收益等等。再說城市內澇時,政府既不用賠償市民受到的損失,城市領導也幾乎不用為市民受到的傷害承擔什么責任。因此綜合來看,高標準的排水系統(tǒng)對于那些喜歡經營城市、重視投資回報,任期相對有限的城市管理者來說,可謂是一項不太合算的投資,所以又怎么舍得花太多錢去建設呢?甚至于連排水系統(tǒng)的日常維護、暴雨時的應急管理等都懶得去做好了!
所以要想讓城市管理者去積極建設維護高標準的排水系統(tǒng),除了希望城市管理者執(zhí)政為民,多作長遠考慮等外,或許還需要實質性地讓高標準的排水系統(tǒng)建設在管理者眼里變得“合算起來”。比如將排水系統(tǒng)列入政績考核優(yōu)先項目,同時標準越高、防澇能力越強,所得分值就越高;或者由中央用國家法規(guī)為各城市統(tǒng)一制定較高的建設標準,低于標準一律嚴厲追究責任;或者根據市民財產、生命受到損害之程度嚴厲追究管理者的相應責任,就如同那些規(guī)定礦難死亡人數(shù)超過一定人數(shù)則免職當?shù)仡I導等那樣。
總之,只有讓高標準的城市排水系統(tǒng)在城市管理者看來“有利可圖”,能在政績上得分,或及免于被懲罰危險等等,那些管理者才更可能去普遍重視城市排水防澇能力,籌集巨資、積極建設維護好高標準的排水工程,或及加強暴雨時的應急管理能力等,盡量防范內澇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