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氣孔是球墨鑄鐵最常見的缺陷之一。皮下氣孔出現在鑄件表面下1-2mm處,直徑為1-3mm。有些氣孔位置較淺,鑄件落砂清理后即能發(fā)現,有的則在表皮以下,清理后不會暴露出來,要在機械加工后才能被發(fā)現。其成因為:
1、硫含量
當硫含量超過0.094%就會出現皮下氣孔,含硫量越高,皮下氣孔越嚴重。
2、鎂含量
鎂含量過高將會加劇鐵液的吸氫傾向。鐵液中殘余鎂量大于0.05%便易出現皮下氣孔。
3、稀土含量
稀土含量太高,會增加鐵液中氧化物的含量,使氣泡外來核心增加,皮下氣孔增加。殘余稀土含量應控制在0.043%。
4、鋁含量
鐵液中的鋁是鑄件產生氫氣孔德主要原因。當濕型鑄造球墨鑄鐵的殘留鋁量為0.03%-0.05%,將產生皮下氣孔。
5、鑄件壁厚
薄壁件和厚大件不易產生皮下氣孔。
6、型砂含水量
隨著型砂水分的提高,球墨鑄鐵產生皮下氣孔的傾向增大,當型砂水分控制在4.8%下時,皮下氣孔率接近于零。
7、此外,還與型砂的緊實度、澆注溫度等有關。
為此控制措施為:
1、減少硫化鎂夾雜
采用低硫生鐵或在球化處理時適當加入小蘇打進行脫硫。球化處理后,要多次扒渣和靜止片刻,使MgS渣上浮。
2、控制澆注溫度
澆注溫度薄壁件不得小于1320℃;中等壁厚鑄件不得小于1300℃;導盤類厚壁件不得小于1280℃。
3、控制型砂水分
導盤這類大型鑄件,采用干型鑄造,通常要求砂型必須烘干,造型時擺放一些草繩以增加砂型的透氣性并使型壁所產生的氣體順利排出型外。
4、鑄型、鐵液分離
在濕型型砂中加入煤粉或在砂型表面噴涂一層稀潤滑油、石墨涂料;在砂型表面噴涂一些含有Fe2O3細粉的煤油懸濁液形成玻璃狀物質,將鑄型、鐵液分離。
(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