鍛件是金屬被施加壓力,通過塑性變形塑造要求的形狀或合適的壓縮力的物件。這種力量典型的通過使用鐵錘或壓力來實現(xiàn)。鑄件過程建造了精致的顆粒結構,并改進了金屬的物理屬性。在零部件的現(xiàn)實使用中,一個正確的設計能使顆粒流在主壓力的方向。
鍛件通常分為自由鍛造/手鍛、熱模鍛/精密鍛造、頂鍛、滾鍛和模鍛五種。
鍛件的優(yōu)點有如下4點
1、可伸展的長度、
2、可收縮的橫截面;可收縮的長度、
3、可伸展的橫截面;可改變的長度、
4、可改變的橫截面。
鍛件的鍛造工藝介紹
由于鍛造過程中需要根據(jù)具體材料規(guī)格和尺寸來定,所以鍛造工藝,用下面的實例來說明
例:有一鍛件,材料為LC4,鍛件質量0.382kg;毛料規(guī)格φ45×150mm,毛料質量0.65kg。鍛件模鍛斜度為外7°,內10°,垂直尺寸公差+1.2mm/-0.7mm,殘余毛邊每邊允許至1.8mm。Ⅲ類件,按A-A取低倍。工藝過程如下:
(1)下料 采用砂輪切割機下料,車端面,倒圓角R5。
(2)加熱 采用電爐加熱,爐溫(450±10)℃,加熱保溫時間136min。
(3)模鍛 模鍛設備為6300kN摩擦壓力機,首先在鍛模的鐓粗臺上將坯料壓扁至H=24mm,再在型槽內平放料進行模鍛,并欠壓2~3mm
。
(4)加熱 爐溫(450±10)℃,加熱保溫時間為30min(第二火)。
(5)模鍛 壓至尺寸。
(6)加熱 爐溫(450±10)℃,加熱保溫時間為10~15min。
(7)熱切邊
(8)酸洗 按酸洗通用工藝規(guī)程進行。
(9)熱處理 按熱處理工藝規(guī)程淬火、人工時效。
(10)酸洗 按酸洗通用工藝規(guī)程進行。
(11)鍛件修傷
(12)鍛件檢驗 100%檢查材料牌號、外形及表面質量;100%檢查硬度(HB≥140);低倍檢查。
鍛件的清理方法
清理的目的是去除套圈鍛件的毛刺和氧化鈹。
當鍛件毛刺尺寸超出鍛件技術條件時,就在砂輪上磨去,且一般在鍛件退火前進行。
鍛件氧化鈹一般在退火后進行,有臥式滾筒清理和拋丸滾筒清理兩種:
1.臥式滾筒清理:將尺寸大小不同的許多軸承套圈同時裝入以20~60r/min的轉速回轉的臥式滾筒中滾動和相互撞擊,使氧化鈹從鍛件表面脫落,同時還能把鍛件的毛刺和棱邊磨光,為了加速清理,有時在滾筒內放入一些廢鋼球。清理時間一般為10~20min。此法簡單易行,但清理質量差。
2.拋丸滾筒清理:將鍛件裝入以低速(2.5~3r/min)轉動的臥式密封滾筒內,粒度達0.8~1.2mm的鐵丸或鋼丸,從高速轉動噴丸器葉片上拋出而沖到鍛件上,使氧化鈹因撞擊而脫落下來。鋼丸能自動循環(huán),氧化鈹通過吸塵器吸出,鍛件撞擊噪聲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