圜錢是戰(zhàn)國中晚期的青銅鑄幣,是一種進步的鑄幣形式。最早的圜錢產(chǎn)生在政治經(jīng)濟制度較為先進的魏國。如面文“垣”、“共”字等。這種形式的錢幣,比起“布幣”、“刀幣”來便于攜帶,也便于互相接受,符合商品交換發(fā)展的需要。它的出現(xiàn)在錢幣興起上就有了一種新的鑄幣體系,在戰(zhàn)國時期為各國先后所仿鑄。先是趙國、秦國仿鑄,后有齊國、燕國仿鑄。圜錢迄今發(fā)現(xiàn)有十余種,藺、離石圜錢屬趙。藺和離石地區(qū)是秦國、趙國、魏國爭奪之地。戰(zhàn)國大部分時期內(nèi),這兩地都屬趙,但也一再為秦所占。
史書記載,在趙成侯、趙肅侯至趙武靈王統(tǒng)治時期,秦國屢次攻擊藺和離石?!妒酚洝ぺw世家》記載:趙成侯二十四年(公元前351年),“秦攻我藺”。又載:趙肅侯二十二年(公元前328年),“張儀相秦。趙疵與秦戰(zhàn)。敗,秦殺疵河西,取我藺、離石?!痹俸笥钟涊d:趙武靈王十三年(公元前313年),“秦拔我藺,虜將軍趙莊?!笨梢娺@個地區(qū)戰(zhàn)爭之頻繁。
在趙武靈王十三年秦攻藺時,正當秦惠文王十二年?!妒酚洝ち鶉瓯怼氛f:“樗里子擊藺陽,虜趙將?!薄妒酚洝で乇炯o》也記載:“庶長疾攻趙,虜趙將莊。”這兩處記載與上述趙武靈王十三年秦攻藺都說的是同一事件,只是《史記·秦本紀》未提“擊藺陽”而已。
藺、離石因為距秦很近,因此一再受秦國的攻擊和占領(lǐng),差不多十幾年就有一次。秦國在軍事上的不斷攻占,必然會對商貿(mào)活動產(chǎn)生影響。因此,也可以說藺、離石兩種圜錢是在直接受秦國圜錢的影響下鑄行的。也有人認為,它們是在公元前228年秦將破趙軍、入邯鄲、趙亡后所鑄。
趙國本來是刀、布幣并行的地區(qū),曾出有“尖足布”、“方足布”、“圓肩圓足布”和幾種直刀。藺和離石兩種圜錢的形制圓形圓孔,有外廓,也表現(xiàn)出嬗變于趙鑄的“圓肩圓足布”。
趙國的布、刀、圜錢都有帶“藺”字的。但是藺布較多,刀和圜錢則罕有。藺字,在布、刀、圜錢上都寫作“焛”,這個字在金文簡書和其他先秦文字中未見。錢幣上卻保留了此字,值得注意。
關(guān)于“藺”字圜錢,過去錢幣界有一段遺聞。民國八、九年時,錢幣學家鄭家相在直隸省(今河北省)財政廳任職,寓居天津,與錢幣收藏家方若來往較密。有一次鄭家相在一個古玩店鋪里,見到一枚藺字圜錢,銹色已無,文字也不清晰。店主要價20元,鄭家相還價,用10元錢購得。他問店主:方若先生是否見過此錢?店主答:他早見過,但不愿意購買,否則,10元你怎能買。第二天,鄭家相持錢去見方若。問他,見過此錢沒有?方說:我見過,是偽品,不然我早就買了。鄭家相說:我看此錢,綠色雖無,但銅色甚古。文字雖不清晰,但精神尚在,決非好事者能偽作。方若不信。過了一個月,方若去北京,回來時,得藺字錢左右文各一枚。訪鄭家相時,說,為此兩枚錢花了600元,叫賣主敲了竹杠。問鄭:你那一品還在嗎?可以拿出來比較一下。鄭家相揀出那枚藺字錢一看,與方若得的那一枚字在右者雖有精粗之別,而制作工藝則相同。這樣,才斷定鄭家相的那一枚也非贗品。
藺、離石兩圜錢,顯然比藺、離石布錢鑄行得晚,除離石沒有方足小布外,藺字在“方足”、“尖足”、“圓足”、“平首布”錢中都有,而以“方足”、“尖足小布”為最多。藺、離石圓足布錢為趙國邊邑所鑄,后被魏占有,所以又鑄行了方足小布,后被秦占領(lǐng),先出現(xiàn)藺、離石圓足布,后鑄圓錢。藺與離石圜錢迄今發(fā)現(xiàn)不多,說明這種圜錢鑄行的時間短暫,并且在布錢之后鑄造。
與藺、離石圜錢相近的還有皮氏(本屬魏邑,公元前270年被秦占)、平原(河南濟源西北,本屬魏邑,大概公元前242年秦建東郡時已歸秦)、濟陰(公元前290年魏獻河東400里,濟陰歸秦,公元前257年魏國的信陵君與趙得勝,收復河東,秦再度取河東已在戰(zhàn)國末年)、封坪(今陜西浦縣境,本屬魏邑,與洛陽同時歸秦,鑄此錢應在戰(zhàn)國末年,沒過多久就停鑄了,所以后世遺存極少)、武安(河南武安西南,公元前259年秦派王義攻取,武安入秦)、黍垣一釿、漆垣一釿(為一地所鑄。戰(zhàn)國時漆垣為魏國的西河之外,公元前296年,齊韓魏聯(lián)軍攻秦,秦還魏河外二地。公元前290年,魏又獻秦河東地400里,漆垣又入秦)等圓孔圜錢。
圜錢中還有安臧錢,安臧圜錢可能是受秦影響或秦占領(lǐng)王畿后出現(xiàn)的錢幣。此外尚有西周、東周兩種圓孔圜錢,錢直徑2.5厘米,為戰(zhàn)國時的小國東西周所鑄,也可能是秦吞并東西周以后出現(xiàn)的地方錢幣。
從以上論述的情況來看,有幾種跡象值得注意:一、除魏國的垣、共字圜錢外,其余的圓孔圜錢均在戰(zhàn)國末一二十年內(nèi)鑄行。二、上述圜錢上的文字多為城名,多在黃河中流以東的汾水流域,黃河以西的洛河流域,以及黃河以南的伊洛河流域,恰是當年秦和周王畿及趙、魏接觸的地帶,看來在這個時候趙國已經(jīng)把中山國占領(lǐng)。三、上列圜錢除垣、共兩種圜錢外,其余很稀少,有的迄今還是孤品,可見距離秦國統(tǒng)一六國改革幣制的時間不會很長。四、出土最多的是垣、共字兩種圜錢,特別以垣字圜錢出土居多。圜錢總的出土量很少,在戰(zhàn)國時期的幣制中,僅是一個小小的體系,,但它是戰(zhàn)國中期以后各地經(jīng)濟聯(lián)系更為緊密、商品交換更為頻繁、貨幣日趨統(tǒng)一的主要發(fā)展標志,它也是一種承上啟下的重要的貨幣形式。
史書記載,在趙成侯、趙肅侯至趙武靈王統(tǒng)治時期,秦國屢次攻擊藺和離石?!妒酚洝ぺw世家》記載:趙成侯二十四年(公元前351年),“秦攻我藺”。又載:趙肅侯二十二年(公元前328年),“張儀相秦。趙疵與秦戰(zhàn)。敗,秦殺疵河西,取我藺、離石?!痹俸笥钟涊d:趙武靈王十三年(公元前313年),“秦拔我藺,虜將軍趙莊?!笨梢娺@個地區(qū)戰(zhàn)爭之頻繁。
在趙武靈王十三年秦攻藺時,正當秦惠文王十二年?!妒酚洝ち鶉瓯怼氛f:“樗里子擊藺陽,虜趙將?!薄妒酚洝で乇炯o》也記載:“庶長疾攻趙,虜趙將莊。”這兩處記載與上述趙武靈王十三年秦攻藺都說的是同一事件,只是《史記·秦本紀》未提“擊藺陽”而已。
藺、離石因為距秦很近,因此一再受秦國的攻擊和占領(lǐng),差不多十幾年就有一次。秦國在軍事上的不斷攻占,必然會對商貿(mào)活動產(chǎn)生影響。因此,也可以說藺、離石兩種圜錢是在直接受秦國圜錢的影響下鑄行的。也有人認為,它們是在公元前228年秦將破趙軍、入邯鄲、趙亡后所鑄。
趙國本來是刀、布幣并行的地區(qū),曾出有“尖足布”、“方足布”、“圓肩圓足布”和幾種直刀。藺和離石兩種圜錢的形制圓形圓孔,有外廓,也表現(xiàn)出嬗變于趙鑄的“圓肩圓足布”。
趙國的布、刀、圜錢都有帶“藺”字的。但是藺布較多,刀和圜錢則罕有。藺字,在布、刀、圜錢上都寫作“焛”,這個字在金文簡書和其他先秦文字中未見。錢幣上卻保留了此字,值得注意。
關(guān)于“藺”字圜錢,過去錢幣界有一段遺聞。民國八、九年時,錢幣學家鄭家相在直隸省(今河北省)財政廳任職,寓居天津,與錢幣收藏家方若來往較密。有一次鄭家相在一個古玩店鋪里,見到一枚藺字圜錢,銹色已無,文字也不清晰。店主要價20元,鄭家相還價,用10元錢購得。他問店主:方若先生是否見過此錢?店主答:他早見過,但不愿意購買,否則,10元你怎能買。第二天,鄭家相持錢去見方若。問他,見過此錢沒有?方說:我見過,是偽品,不然我早就買了。鄭家相說:我看此錢,綠色雖無,但銅色甚古。文字雖不清晰,但精神尚在,決非好事者能偽作。方若不信。過了一個月,方若去北京,回來時,得藺字錢左右文各一枚。訪鄭家相時,說,為此兩枚錢花了600元,叫賣主敲了竹杠。問鄭:你那一品還在嗎?可以拿出來比較一下。鄭家相揀出那枚藺字錢一看,與方若得的那一枚字在右者雖有精粗之別,而制作工藝則相同。這樣,才斷定鄭家相的那一枚也非贗品。
藺、離石兩圜錢,顯然比藺、離石布錢鑄行得晚,除離石沒有方足小布外,藺字在“方足”、“尖足”、“圓足”、“平首布”錢中都有,而以“方足”、“尖足小布”為最多。藺、離石圓足布錢為趙國邊邑所鑄,后被魏占有,所以又鑄行了方足小布,后被秦占領(lǐng),先出現(xiàn)藺、離石圓足布,后鑄圓錢。藺與離石圜錢迄今發(fā)現(xiàn)不多,說明這種圜錢鑄行的時間短暫,并且在布錢之后鑄造。
與藺、離石圜錢相近的還有皮氏(本屬魏邑,公元前270年被秦占)、平原(河南濟源西北,本屬魏邑,大概公元前242年秦建東郡時已歸秦)、濟陰(公元前290年魏獻河東400里,濟陰歸秦,公元前257年魏國的信陵君與趙得勝,收復河東,秦再度取河東已在戰(zhàn)國末年)、封坪(今陜西浦縣境,本屬魏邑,與洛陽同時歸秦,鑄此錢應在戰(zhàn)國末年,沒過多久就停鑄了,所以后世遺存極少)、武安(河南武安西南,公元前259年秦派王義攻取,武安入秦)、黍垣一釿、漆垣一釿(為一地所鑄。戰(zhàn)國時漆垣為魏國的西河之外,公元前296年,齊韓魏聯(lián)軍攻秦,秦還魏河外二地。公元前290年,魏又獻秦河東地400里,漆垣又入秦)等圓孔圜錢。
圜錢中還有安臧錢,安臧圜錢可能是受秦影響或秦占領(lǐng)王畿后出現(xiàn)的錢幣。此外尚有西周、東周兩種圓孔圜錢,錢直徑2.5厘米,為戰(zhàn)國時的小國東西周所鑄,也可能是秦吞并東西周以后出現(xiàn)的地方錢幣。
從以上論述的情況來看,有幾種跡象值得注意:一、除魏國的垣、共字圜錢外,其余的圓孔圜錢均在戰(zhàn)國末一二十年內(nèi)鑄行。二、上述圜錢上的文字多為城名,多在黃河中流以東的汾水流域,黃河以西的洛河流域,以及黃河以南的伊洛河流域,恰是當年秦和周王畿及趙、魏接觸的地帶,看來在這個時候趙國已經(jīng)把中山國占領(lǐng)。三、上列圜錢除垣、共兩種圜錢外,其余很稀少,有的迄今還是孤品,可見距離秦國統(tǒng)一六國改革幣制的時間不會很長。四、出土最多的是垣、共字兩種圜錢,特別以垣字圜錢出土居多。圜錢總的出土量很少,在戰(zhàn)國時期的幣制中,僅是一個小小的體系,,但它是戰(zhàn)國中期以后各地經(jīng)濟聯(lián)系更為緊密、商品交換更為頻繁、貨幣日趨統(tǒng)一的主要發(fā)展標志,它也是一種承上啟下的重要的貨幣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