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型鑄造是利用重力將液態(tài)金屬或合金澆入金屬材質的鑄型中,并在重力的作用下結晶凝固而獲得鑄件的一種鑄造方法。其工藝流程與砂型鑄造類似。
金屬型鑄件的凝固特點及金屬型鑄造的溫度規(guī)范
一般鑄件的凝固方式有三種:逐層凝固、體積凝固和中間凝固。從鑄件的疏松傾向、熱裂傾向、充型情況等方面來看,逐層凝固的性能最好,中間凝固的性
能次之,體積凝固的性能最差。影響凝固方式的主要因素是鑄造合金的結晶溫度間隔和凝固時鑄件斷面上的溫度梯度。共晶型合金都是逐層凝固,而結晶溫度間
隔寬的合金則多是體積凝固。當合金成分確定之后,鑄件的凝固方式就取決于冷卻時在其斷面上的溫度梯度。溫度梯度愈大,則凝固區(qū)域寬度就愈小,因而,可
以使得結晶溫度間隔較寬的合金也趨向于中間凝固甚至逐層凝固方式,這樣就可改善補縮條件,得到密實的鑄件。眾所周知,和砂型比較起來,由于金屬型的導
熱性能要高得多(熱導率約高150倍,蓄熱系數(shù)約高20倍,導溫系數(shù)約高65倍),金屬型能獲得很大的溫度梯度,使鑄件的冷卻速度增大。因此,用金屬型
鑄造時,不僅共晶型合金,甚至結晶溫度間隔較寬的合金,也能得到密實的鑄液態(tài)金屬澆人金屬型的型腔后,由于型壁的直接導熱,金屬液會很快冷卻凝
結成一層硬殼,以后散熱則要通過硬殼與型壁間所形成的空氣隙。在金屬型中鑄造厚大鑄件時,澆入型中的金屬液在充滿型腔的一定時間之后才開始凝固,特別是在金屬型預熱溫度高和有大的砂芯時,更是如此,這是由于上述空氣隙的存在,減緩了鑄件的散熱速度。所以在澆注厚大鑄件時,應采用較低的金屬型溫度和澆注溫度。
在鑄造不大的薄壁鑄件時,金屬液凝固得很快,在許多情況下,幾乎在澆注完畢時,鑄件凝固也就完成了。所以,對大而壁薄的鑄件,為了能完好地充滿型腔,獲得輪廓清晰的鑄件,就要有較高的金屬型溫度,還能改善鑄件的補縮條件,因為這樣能使金屬液容易進入已被型壁很快冷卻的下層金屬中。當內澆道由下面導入型腔時,要求金屬液有更高的溫度,以使其在相當熱的狀態(tài)下達到型腔的上部,特別是當鑄件上部有冒口時,更希望如此。但是,金屬液的溫度也不能太高,溫度太高,會增大鑄件的收縮量,并降低力學性能。
在金屬型鑄造中,鑄件產生裂紋的可能性比砂型鑄造時大得多。這主要是因為金屬型和金屬型芯沒有退讓性,阻礙鑄件收縮;其次鑄件凝固冷卻不均勻也是產生裂紋的重要原因。但是,假如能使鑄件變形在比較高的溫度下進行,這時合金的塑性又足夠大,那么,裂紋將不會產生。所以,當確定溫度規(guī)范時,應盡量使合金由塑性轉變到彈性狀態(tài)的過程中,鑄件各部分的溫差減到最小,并且盡量減小在合金結晶期問澆注的合金和金屬型型壁之間的溫度差。這時就要求鑄型溫度較高,而澆注溫度較低。
從上面的一些分析可知,確定金屬型鑄造溫度規(guī)范時,應考慮到以下三點原則:
(1)保證鑄件全部表面能得到清晰的外形,沒有冷隔和澆不到的現(xiàn)象,也就是希望冷卻慢些,要求有較高的澆注溫度和金屬型溫度。
(2)保證鑄件變形小,不發(fā)生扭曲和裂紋,要求金屬型溫度高而澆注溫度低。
(3)保證鑄件組織細密,力學性能好,希望快速冷卻,要求較低的金屬型溫度和澆注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