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突如其來的急雨追著我們跑進這里,28°C的空調,舒服地窩在二樓的沙發(fā)里,老板耐心又帶點小驕傲地推薦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仰望一號",微酸、喜歡,離開的時候借了這本《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將如約歸還。”咖啡店吧臺對面的小黑板上,一張明信片述說了一個關于美麗的偶遇故事。
這是一家兩層的咖啡書吧,它位于北京繁華的商業(yè)街。明信片里說的“老板”,叫北斗蕭良,是一個來自順義的年輕人。
北斗蕭良經營的這家咖啡店,地中海式的風格布置得精致而舒適,店如其人,在東四這寸土寸金的鬧市區(qū)堅守著一份難得的閑適與靜謐,“大隱于市”的心境大抵如此。同樣,那些在異鄉(xiāng)拼搏的經歷著時代陣痛和城市變遷的年輕人,若偶爾駐足欣賞生命沿途的風景,或許能得到不一樣的人生收獲。
可能是性格使然,也可能是閱歷豐富,生長在順義遠郊農村的他,在繁華的都市中依然能保持那份淡然的心境和樂觀的天性。北京的冬天很冷,咖啡店里卻特別溫暖,在舒緩的音樂聲中,他和記者聊起了他的青春和夢想,聊起了他眼中所見的農村和城市。
和他交談是件很愉快的事情,外表溫文爾雅的北斗蕭良是那種有理想又有情懷,現實而不急功近利,內心強大卻不見棱角的人。他讓你覺得在這浮躁的社會中,應該靜下心來努力地做好當下的每一件事,不能馬上得到或者改變的生活就盡量適應,未來總會越來越好。
北斗蕭良也曾是那些用奮斗搏夢想的白領中的一員,在工作了七八年后,他想讓自己停下來充充電,想清楚以后的路。機緣巧合下,他同朋友合伙開了這家名為“仰望”的咖啡書吧。
“我希望我的咖啡店不止讓人們來這兒讀書、喝咖啡或者發(fā)呆,它應該有更多的附加功能,比如搭建一個平臺。我們正在嘗試做一些讀書、電影和心理輔導的沙龍,興趣相投的人可以參與進來。只要不賠錢,我就會堅持按照興趣做下去,走一步看一步。”北斗蕭良說著自己對咖啡店的設想。
每天看著人來車往,感受著城市和生活的變化,和天南海北的顧客成為朋友,思考著前行的路,品味著生活的百味,這是北斗蕭良開店后的生活。于他而言開店是件把樂趣和工作結合在一起的事。“若只為賺錢或是過安逸的生活,不如索性回農村,生活成本低,可以衣食無憂。堅持在這兒是因為我有自己的夢想,我想在小資情懷和賺錢糊口中盡可能找到交集。”
對這些年北京的變化,北斗蕭良是當之無愧的親歷者和見證者。“小時候,只有二環(huán)以內的四個區(qū)叫北京,三環(huán)、四環(huán)內還有莊稼地,現在早看不到了,從順義到那里叫去"北京"。這些年北京范圍越來越大,城鄉(xiāng)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很難說北京城的界限在哪兒,就像很難定義到底誰是真正的北京人一樣。”
人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但同樣也會出現一些交通擁堵和環(huán)境污染的問題。“以前順義不堵車,現在縣城和中心位置時常會堵車,想必這也是發(fā)展的代價。”北斗蕭良說道。
隨著城鄉(xiāng)差距的縮小,農民和市民的區(qū)別也越來越小了。在北斗蕭良這個80后農二代身上,很難再看到我們常說的農民對土地的眷戀,“現在種地的農民少多了,村鎮(zhèn)會統(tǒng)一出錢收走,再統(tǒng)一外包,規(guī)模性經營。大多數年輕人都不會種地,像我從高中開始便外出上學工作。”
同樣,土地和農民也在發(fā)生著變化,北斗蕭良說道:“以前的村民不會認識到自己的土地及房產有多高的價值,這幾年拆遷造城的現象越來越多,農民也覺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越來越值錢,不會輕易放棄自己的權利,或者廉價賣給別人,他們的預期都比較高。”
因為從事過相關工作,北斗蕭良也比較關注土改。“目前三權分置還沒有具體落地的細則,未來若農村集體經營性用地入市,一方面能為城市提供更多的土地資源來促進經濟發(fā)展,另一方面能促進農民市民化的進程。”同時,他也從自己的角度說出了擔憂,“農地入市還是要注意幅度、進度和公平公正的問題,不然可能好心辦壞事,若該得到這部分利益的人沒得到或者得到的少了,便會與初衷相背離。”
從鄉(xiāng)到城,在經歷著巨變的北京,看著身邊來自全國各地的北漂族,北斗蕭良覺得城市的包容性越來越強,天南海北甚至外國友人都能在這兒生活,對個人而言,只要找到自己的價值和定位,就不會有排他感或者孤獨感。
但是說到戶籍限制下的一些具體問題,北斗蕭良也眼見身邊很多朋友始終被卡在資格的門檻外。“有個西北的朋友來北京十多年,從現在買車買房的剛需,到未來孩子入托上學,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雖然他已經下定決心在這里好好工作成家立業(yè),但是很多未知讓他自己內心沒有那么強烈的歸屬感。”
“我們不是政策的制定者,但是是政策的受益者,希望能多受益,這種受益是不應該有戶籍限制的,無論你來自哪里都有共同受益的權利。”北斗蕭良感慨道,某種程度上來說北京的問題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階段,小城市發(fā)展成大城市也會經歷類似的階段,問題是怎么讓這場陣痛短一點,讓經歷的人舒適一些。
“城鎮(zhèn)化不是某個城或者鎮(zhèn)的問題,而是整個國家的轉型問題。之前我聽過這方面的講座,我贊同的觀點是目前城鎮(zhèn)化速度過快,人口導入進來而相關硬件配套跟不上,經濟發(fā)展很快,但是基礎設施建設仍不到位,所以還談不到全面解決醫(yī)療和教育層面的問題。”但是對于未來,北斗蕭良還是充滿信心的,他認為,以前的生活條件不好,現在逐漸好起來了,以后也會越來越好,就像戶籍可能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臺階,但是慢慢地,大家會邁上這個臺階或者想到其他解決辦法。
這是一家兩層的咖啡書吧,它位于北京繁華的商業(yè)街。明信片里說的“老板”,叫北斗蕭良,是一個來自順義的年輕人。
北斗蕭良經營的這家咖啡店,地中海式的風格布置得精致而舒適,店如其人,在東四這寸土寸金的鬧市區(qū)堅守著一份難得的閑適與靜謐,“大隱于市”的心境大抵如此。同樣,那些在異鄉(xiāng)拼搏的經歷著時代陣痛和城市變遷的年輕人,若偶爾駐足欣賞生命沿途的風景,或許能得到不一樣的人生收獲。
可能是性格使然,也可能是閱歷豐富,生長在順義遠郊農村的他,在繁華的都市中依然能保持那份淡然的心境和樂觀的天性。北京的冬天很冷,咖啡店里卻特別溫暖,在舒緩的音樂聲中,他和記者聊起了他的青春和夢想,聊起了他眼中所見的農村和城市。
和他交談是件很愉快的事情,外表溫文爾雅的北斗蕭良是那種有理想又有情懷,現實而不急功近利,內心強大卻不見棱角的人。他讓你覺得在這浮躁的社會中,應該靜下心來努力地做好當下的每一件事,不能馬上得到或者改變的生活就盡量適應,未來總會越來越好。
北斗蕭良也曾是那些用奮斗搏夢想的白領中的一員,在工作了七八年后,他想讓自己停下來充充電,想清楚以后的路。機緣巧合下,他同朋友合伙開了這家名為“仰望”的咖啡書吧。
“我希望我的咖啡店不止讓人們來這兒讀書、喝咖啡或者發(fā)呆,它應該有更多的附加功能,比如搭建一個平臺。我們正在嘗試做一些讀書、電影和心理輔導的沙龍,興趣相投的人可以參與進來。只要不賠錢,我就會堅持按照興趣做下去,走一步看一步。”北斗蕭良說著自己對咖啡店的設想。
每天看著人來車往,感受著城市和生活的變化,和天南海北的顧客成為朋友,思考著前行的路,品味著生活的百味,這是北斗蕭良開店后的生活。于他而言開店是件把樂趣和工作結合在一起的事。“若只為賺錢或是過安逸的生活,不如索性回農村,生活成本低,可以衣食無憂。堅持在這兒是因為我有自己的夢想,我想在小資情懷和賺錢糊口中盡可能找到交集。”
對這些年北京的變化,北斗蕭良是當之無愧的親歷者和見證者。“小時候,只有二環(huán)以內的四個區(qū)叫北京,三環(huán)、四環(huán)內還有莊稼地,現在早看不到了,從順義到那里叫去"北京"。這些年北京范圍越來越大,城鄉(xiāng)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很難說北京城的界限在哪兒,就像很難定義到底誰是真正的北京人一樣。”
人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但同樣也會出現一些交通擁堵和環(huán)境污染的問題。“以前順義不堵車,現在縣城和中心位置時常會堵車,想必這也是發(fā)展的代價。”北斗蕭良說道。
隨著城鄉(xiāng)差距的縮小,農民和市民的區(qū)別也越來越小了。在北斗蕭良這個80后農二代身上,很難再看到我們常說的農民對土地的眷戀,“現在種地的農民少多了,村鎮(zhèn)會統(tǒng)一出錢收走,再統(tǒng)一外包,規(guī)模性經營。大多數年輕人都不會種地,像我從高中開始便外出上學工作。”
同樣,土地和農民也在發(fā)生著變化,北斗蕭良說道:“以前的村民不會認識到自己的土地及房產有多高的價值,這幾年拆遷造城的現象越來越多,農民也覺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越來越值錢,不會輕易放棄自己的權利,或者廉價賣給別人,他們的預期都比較高。”
因為從事過相關工作,北斗蕭良也比較關注土改。“目前三權分置還沒有具體落地的細則,未來若農村集體經營性用地入市,一方面能為城市提供更多的土地資源來促進經濟發(fā)展,另一方面能促進農民市民化的進程。”同時,他也從自己的角度說出了擔憂,“農地入市還是要注意幅度、進度和公平公正的問題,不然可能好心辦壞事,若該得到這部分利益的人沒得到或者得到的少了,便會與初衷相背離。”
從鄉(xiāng)到城,在經歷著巨變的北京,看著身邊來自全國各地的北漂族,北斗蕭良覺得城市的包容性越來越強,天南海北甚至外國友人都能在這兒生活,對個人而言,只要找到自己的價值和定位,就不會有排他感或者孤獨感。
但是說到戶籍限制下的一些具體問題,北斗蕭良也眼見身邊很多朋友始終被卡在資格的門檻外。“有個西北的朋友來北京十多年,從現在買車買房的剛需,到未來孩子入托上學,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雖然他已經下定決心在這里好好工作成家立業(yè),但是很多未知讓他自己內心沒有那么強烈的歸屬感。”
“我們不是政策的制定者,但是是政策的受益者,希望能多受益,這種受益是不應該有戶籍限制的,無論你來自哪里都有共同受益的權利。”北斗蕭良感慨道,某種程度上來說北京的問題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階段,小城市發(fā)展成大城市也會經歷類似的階段,問題是怎么讓這場陣痛短一點,讓經歷的人舒適一些。
“城鎮(zhèn)化不是某個城或者鎮(zhèn)的問題,而是整個國家的轉型問題。之前我聽過這方面的講座,我贊同的觀點是目前城鎮(zhèn)化速度過快,人口導入進來而相關硬件配套跟不上,經濟發(fā)展很快,但是基礎設施建設仍不到位,所以還談不到全面解決醫(yī)療和教育層面的問題。”但是對于未來,北斗蕭良還是充滿信心的,他認為,以前的生活條件不好,現在逐漸好起來了,以后也會越來越好,就像戶籍可能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臺階,但是慢慢地,大家會邁上這個臺階或者想到其他解決辦法。